“建议鼓励年轻人少送外卖,多进工厂。”
3月5日,全国人大代表、小康集团董事长张兴海冲上热搜。他说,近年来,外卖、电商、网络直播等。都吸引了大量年轻人找工作,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去工厂,导致产业工人空心化。他建议政府、社会、企业等各方共同努力,鼓励和支持年轻人成为产业工人,以缓解制造业招工难。
有些年轻人宁愿做服务员,也不愿做车间的工人。这不是一个新话题。
年轻人的独立选择
事实上,年轻人是去送外卖还是去工厂,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。
需要问的是,为什么传统工厂吸引不了年轻人?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,如何处理新兴产业与传统制造业的关系?传统制造业应该如何创新、生存和发展?
外卖、快递对一些年轻人更有吸引力,因为求职门槛低,不需要长期的专业技能培训也能胜任。
相比流水线上枯燥的操作工,外卖、送快递这些工作比较辛苦,工资也不一定比传统工厂高,但工作方式更加自由灵活,社会交往空间更大,符合人的心理活动特点。
有些年轻人并不是不愿意接受专业技能培训。问题是,这些专业技能培训是不是科技含量高,有挑战性,让这些年轻人有成就感?
如果所接受的专业培训中没有技术含量,相当一部分年轻人不仅对这样的培训不感兴趣,也不愿意去传统工厂工作。一项调查显示,超过60%的职校生不愿意去工厂当蓝领工人,这反映了职校生职业技能培训中存在的问题。
人才竞争倒逼制造业升级。
必须客观承认,我国有相当比例的工厂属于低端制造业,这些低端制造企业的存在实际上不利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。
比如,近年来职校学生实习乱象,主要是一些低端制造企业发现很难从劳动力市场招到工人,于是打起了职校学生的主意,与职校进行利益交易。
职业学校不管学生专业对错,以实习的名义安排学生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做操作工,却只给学生很低的劳动报酬。
这将严重影响职业教育质量,败坏职业教育形象,最终导致“低端制造业——低质量职业教育——低技能人才培养——低端制造业”的恶性循环。
可以想象,如果制造业不能实现转型,收入没有那么高,一些年轻人不进厂也是合理的。而且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,这些低端制造企业也缺乏进一步发展的空间。在中国老龄化社会背景下,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必须推动创新转型,增强吸引力。
低端制造业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淘汰,可能需要一个漫长的转型过程,但这是未来的趋势,应该成为坚定的努力方向。
因此,人才招聘的竞争迫使传统制造业升级,以提高高技能人才的薪酬和职业成就感,让工厂留住这些年轻人。这是“外卖少,工厂多”背后需要正视的现实问题。